“学术神器”“永久免费”“上亿篇文献”……当记者搜索“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时,这些吸睛的关键词纷纷蹦了出来。对于在校学生和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一个公益性学术平台不仅能提供学习便利,更有助于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创新研究。

近日,首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STM)亚太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聚焦亚太地区开放科学发展战略与创新实践。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在会上表示,“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集合了开放科学论文和开放科学数据,是中国科学院在开放科学领域进行的重要实践。

所谓开放科学,就是通过开放可用、开放获取和开放重复使用科学知识,来提高科学合作和信息分享水平,让科学与社会同步受益。“今天,开放科学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行动。”刘细文说。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开放获取论文达29万余篇,占总发文量的43.2%。”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介绍。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由中国科学院于2023年发布。目前,该平台整合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资源、科技出版资源和学术交流资源,OA环境下允许集成服务的学术资源,以及通过协议授权或其他合作共建模式获得授权许可的学术资源。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访问量已达10亿次,下载量达120万次,注册用户超37万人,服务范围覆盖了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刘细文还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牵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Open for Science项目计划。记者了解到,该计划将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建开放科学信息基础设施的创新模式,为全球知识共享与数据互联开辟新路径。

“对于这一项目,我们确立了三个目标。”刘细文介绍,第一个目标是围绕开放论文、开放数据和开放基础设施,构建一个开放技术架构,涵盖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第二个目标是构建中国的开放科学示范平台。“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国外相应的开放科学平台进行对接,从而形成全球性的开放科学共享网络。”刘细文说,第三个目标是监测全球开放科学的发展态势。

“实施这一计划,我们要分三步走。”刘细文介绍,第一阶段是建立中国的开放科学平台;第二阶段则是推动全球共享网络的建设,同时发起倡议,建设全球开放科学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联盟;第三阶段是形成开放科学的优秀实践案例,供世界各国借鉴。

开放科学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开放科学的深入推进,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吴尚之指出,如何平衡开放获取与学术质量,传统模式与创新生态的关系,是当前人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对此,吴尚之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坚持质量为本,构筑开放科学根基。他认为,面对开放获取期刊数量激增带来的质量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应做到三个聚焦:聚焦高水平科研成果,聚焦高质量学术论文,聚焦关注高品质学术期刊。

同时,还应坚持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为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等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持。我们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出版服务能力。”吴尚之认为,要积极推动出版方式与出版模式创新,积极适应开放科学时代的学术交流模式,探索新型学术出版范式,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平台共建,深化国际合作。“我们愿与STM协会携手合作,促进全球区域资源互联互通。”吴尚之提到,中国期刊协会将全力支持中国本土期刊与国际出版机构开展积极合作,为世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STM协会首席执行官卡罗琳·萨顿表示,STM与中国的许多出版机构密切合作。目前合作对象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我们愿加强合作学习,这将有助于共同进步。”她说。

在会上,刘细文也发出合作邀请:“我们向全球发出邀约,共建全球开放性的科学基础设施、共同制定开放科学的相关规范,共同研究开放科学的技术框架,合力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有限合伙企业人数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集么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