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清风徐来,稻香拂面
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笃行实干的劲头奋力拼搏
台海网8月13日讯 (特派记者 林世雄/文 叶鑫洋/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时,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提出谆谆教诲。两年过去了,稻渔空间变得更加美丽。8月12日下午,海峡两岸及港澳记者前来打卡,在巨幅的稻田画作前感受生态观光的魅力。至此,为期5天的“乡村振兴看宁夏”主题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走进稻渔空间,采访团一行不禁被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画面所吸引。“人民号”“团结号”“复兴号”,一列列充满梦幻色彩和美好愿景的小火车,缓缓驶过稻田,清风徐来,稻香拂面。站在看台上俯视稻田,葫芦娃、哪吒等一个个熟悉的卡通人物映入眼帘,它们在稻田中穿梭、玩闹,仿佛已远去的童年又回来了。“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等标语,则饱含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在稻渔空间2600余亩的耕地上,天为背景,土地作画布,农民为笔,水稻为颜料,稻田被“绘”各种各样的“画作”,很有视觉冲击力,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成为全国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美丽的稻田,不仅是靓丽的风景,更是现代农业的智慧结晶。在这里,水稻、鱼、鸭、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谐共存,实现了立体种养、一田多用。
总书记曾叮嘱:“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两年来,稻渔空间不断尝试,提高产出的附加值。“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绿油油的水稻,但到了冬天,这里就变成了冰雪世界。我们去年举行了一个冰雪节,每天接待的游客达到两三千人。”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法人赵建文表示,村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笃行实干的劲头奋力拼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探访】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海峡两岸以及港澳记者一行,这几天在宁夏四个“移民村”采访,看看各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进而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宁夏四个“移民村”的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
同阳新村
食用菌种植分红惠及690户村民
走进位于银川贺兰山西路的同阳新村,采访团被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所震撼,村内厂房、学校、村民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便利程度不比城里差。同阳新村是名副其实的“新村”,仅有十年的历史,2012年至2015年分8批次由彭阳县4个乡镇22个村搬迁而成。
对于这样一个生态移民村,同阳新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食用菌种植、虾蟹鱼养殖已成为支撑村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进入食用菌培育园,映入眼帘的是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绿色养菌车间,标准化的厂房、规范的管理、合理的布局,都在展示着菌产业已经成熟。科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应东介绍说,园内生产虫草、牛肝菌、杏鲍菇、牛樟、灵芝等菌类,产品供不应求,特别在注重养生的南方很受欢迎。这几年每年分红都有上百万元,惠及690户村民。
而村内的虾蟹鱼集散中心,则别出心裁建了一个冬暖大棚,解决了冬天的虾蟹鱼存储问题。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入秋以后宁夏不适合螃蟹生存,为解决这一问题,特别建了这样一个冬暖大棚。大棚一棚多用,卖完螃蟹后摇身一变成为“冬钓大棚”,很好地为企业降低了成本。
昊苑村
村民靠种葡萄搬进了新房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昊苑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该村建于1995年,村民主体是来自全国8个省份的自发移民,由大名鼎鼎的江苏华西村负责援建。
无人机在昊苑村上空航拍,成片的绿色进入镜头,生机盎然、蔚为壮观。据村干部介绍,目前昊苑村耕地3700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15000亩,葡萄酒酿造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现有酒庄17座,年产葡萄酒6000吨。“我的孩子都住在附近种植葡萄,家里一年收入能有十来万元。”村民李瑞花介绍说,以前家里很穷,根本没想过有一天能买房,现在收入多了,居住环境也好很多,能生活在宽敞的房子里,真的很开心。
通过探索“葡萄 民俗文化 民宿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昊苑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近2万元,是20多年前的近百倍,集体收入已从0元上涨到如今的每年2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镇北堡村
依托影城开民宿每年每户分红7万
镇北堡镇的镇北堡村毗邻大名鼎鼎的镇北堡西部影城。
该村依托影城,大力发展民宿、文旅、摄影等产业,村民生活质量蒸蒸日上。
镇北民宿村是由一处烂尾别墅群改建而成的。2018年,镇北堡村“两委”动员村民盘活“沉睡的资源”,将闲置的25栋别墅所有权收购,引导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发展民宿产业。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民宿)重点村”。
据村支书李飞介绍,民宿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以闲置房产变资产、投入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力促强村富民,村民以房入股、按股分成。西部影城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民宿村主要对接这些游客。每户每年分红约7万元、村集体经济创收约20万元。
此外,镇北堡村影视摄影棚的建设,也对村民就业、增收助力很大。该摄影棚由镇北堡镇政府主导建设、镇北堡村负责运行,总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3030平方米,是宁夏首家专业摄影棚,自2020年7月建成以来,与5家公司签约场地租赁合同,带动就业20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
永新村
依靠种养跑运输发家致富
一排排别墅井井有条、道路硬化全覆盖、村中处处整洁干净……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的永新村让记者们眼前一亮,很难相信这是在祖国大西北的村庄。永新村,村名取“永葆移民精神,新辟魅力家园”之意,1999年由海原、西吉两县25个乡镇移民搬迁而来,现有常住人口3868人。
“因为种植条件好,加上航空基地离得不远,我们村主要以种植养殖、跑运输为主。”永新村第一书记丁伏金介绍道。他说,永新村位于干旱带,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种黄花菜、枸杞、食用玫瑰、玉米等,种植这些农作物,让村民有了稳定收入,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056元。
【人物】
台湾、香港、澳门与宁夏相隔数千里,但宁夏独特的历 史 、人文、区位也吸引着不少台港澳同胞前来打拼,有人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近日,3名来自台港澳地区的同胞向采访团一行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宁愿为爱留夏”的故事。
【宁愿为爱永留夏】
台胞陈栢元:不论调到哪工作,家都在银川
“我祖籍是广东梅县的,在台湾成长、念书,在宁夏工作时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吴丹。”宁夏大成永康营养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陈栢元博士自我介绍道。
2015年,因为看中大陆的市场,陈栢元从台湾大学一毕业便跟着学长到了天津,在台企大成集团任职,次年因工作调动来到宁夏。陈栢元坦言,父亲对他只身前往大西北工作还是很担心的,他安慰父亲说,“这边很适合我,书念了这么久,所学知识也能发挥作用”。
在公司同一部门,陈栢元认识了宁夏姑娘吴丹,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于2018年结婚,现育有一个孩子,二宝待产。“在银川的实际生活其实蛮好的,收入也高。”陈栢元透露,2017年,他便在银川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成家立业后,父亲慢慢接受了他在大陆的安排。台湾与宁夏距离虽远,但交通还算方便,疫情前,夫妻两边的家人也经常见面。
面对未来可能的工作外调问题,陈栢元表示,不管调到哪里,家依然在银川。
港胞汤振威:
全家搬到宁夏,用青春点燃西北
香港青年汤振威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在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任主任科员。尽管他才来一年,但已深深爱上宁夏这片热土。
去年,为支持大西北建设,一腔热血的汤振威举家从香港迁移往银川。母亲、妻子辞掉工作,带着家里的3个小孩全部落户大西北;他自己则以选调生的身份驻村挂职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两年。自治区港澳台办也帮他找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好学校,为他排除后顾之忧。“我希望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汤振威每每谈起理想志向,便让人感受到他的满腔热忱。“下周就要参加全区驻村干部培训,我愿意把青春热血洒在大西北开发、宁夏乡村振兴事业上。”汤振威表示,祖国哪里最需要他,他便在哪挥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点燃西北。
澳胞林志宇:
这里有爱的人,选择扎根宁夏
林志宇(白衬衫者)
澳门小伙林志宇,2019年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随后跟随宁夏籍女友一起到宁夏工作,并于当年12月底结婚。次年7月,两人在银川市贺兰县买下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组建一个小家,开启了他们在宁夏的幸福生活。“宁夏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林志宇说,他和妻子目前在银行工作,工资不比北京低多少,但生活成本却低很多。2021年5月,林志宇的父母兄嫂都来宁夏探望,他们对林志宇妻子很满意,对宁夏评价都很高。
在宁夏的澳胞不多,林志宇便是其中的一名。在他看来,银川虽说比不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这里的美食、风景都深深吸引着他。更重要的是,在宁夏有他爱的人,林志宇已坚定了在这片土地扎根的决心。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彭阳二手房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