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金分层揭秘:低于3500元的人竟占四成!

前几天在一个上海本地的生活论坛上刷到一篇有关上海养老金金字塔分层的帖子,忍不住仔细琢磨了一下里面的数据。确实让人感慨万千,作为退休后经常关注这方面新闻的老人,今天聊聊自己的理解。

上海养老金“金字塔”分布

上海的养老金,很多人以为这里老人都拿得多,实际上收入差距真挺大。帖子里提到分四层,我查了去年上海社保局公布的官方数据,大体相符。第一层最顶尖,是养老金月入一万,占了全市退休人群的大约10%。这可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门槛,基本上要么是老体制内干部、科技人员,要么就是一直在国企坐到头,把工龄凑到了四十年。比如有些70后、60后的退休老师、老工程师,几十年工作只涨不跌,缴费一直按顶格来。月入过万,其实万里挑一,不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第二层月养老金在六千到一万之间,这部人群大约占了两成。像90年代初进厂的工人、没被下岗的国企员工最典型。经历过国企最辉煌那阵,这批人深知铁饭碗的好处。有些女同志比如纺织厂阿姨,工资稳定,工龄拉得比较长,现在领个六七千,很正常。其实整个社会养老分层,就是历史问题造的,有一段工龄断了、职业变动的,待遇自然就下降。

第三层养老金三千五到六千,占到了30%。像外地进城打工的、曾经下岗的中年人,或者在小企业、私企里混日子的,这部分人最多。他们有的年轻时干过小生意,有的多次换工作,社保缴纳也断断续续,待遇自然差一大截。比如李叔当年国企下岗后干小工程,只有部分年头算社保,如今四千出头,这种太普遍。

最底层是三千五以下,占40%,这些人大多是外地农民工或者自由职业者。快递员、小饭馆服务员、甚至有的保安,大多四五十岁来沪,干到快退休才缴能缴的社保年限,养老金自然低。两千八三千块的并不少见。说实话,上海养老金确实“平均高”,那也是加了很多高收入上去的平均值,底层占比很大。

养老金差距来源

养老待遇差距根子在历史。90年代国企转制裁掉一波工人,进入新世纪民营经济崛起,工资也高低分化明显。不同行业、不同工龄、不同缴费基数,导致退休后每个人的“饭碗”大小差很多。像我们认识的老同事,长期在同一家厂,铁饭碗没断过的,现在过得挺滋润。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工,工龄不够、缴费基数也低,领得确实不多。

还有人提到西藏养老金比上海高,其实数据不太可比。那边体制内员工比例高,算出来的均值也高,远不能和上海全体含农民工比。但上海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是全国最高,很大程度反映政策倾向保障一线大城市老人生活,但最终收入还是看个人历史缴费和工龄年数。

登上金字塔塔顶有多难

帖子里举过例子:能拿到一万的,除了长工龄(四十年),还要平均工资达到上海当年平均工资的1.5倍。像工厂老张,技术员干三十年,退休能拿一万,肯定是“优等生”。但像这种,全市也就千分之一。大多数老人养老金只有平均一半左右。大家隔三岔五看新闻讲哪位“退休金一万多”,其实都是极少数。

身边的老邻居们、退休同事,有苦有乐,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很多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对养老金焦虑很正常。一是担忧自己以后能不能活得体体面面,二是就业压力也大,断缴、换岗很普遍。不过我看最近上海有些社区给灵活就业人员补贴社保,愿意缴的还能补点钱。这说明政策一直在根据社会现状调整,未来说不定待遇能更公平些。

个人体会

养老金差距反映了我们过去几十年社会最大的变迁。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一份高额养老金,绝大多数人的“老后生活”没有媒体说得那么滋润。退休老人也要量入为出,珍惜眼前。有房子的守房产,没房子的多攒点积蓄,生活虽然清苦,只要身体健康,日子也能过下去。

各位老年朋友、即将退休的打工人,你们是不是也关心自己未来能够领多少养老金?或者想听听大家的养老准备有哪些好招,欢迎一起留言讨论。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也明白跟2011年上海市平均工资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的相关信息,请点击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