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如果你爸妈说要“免费去海南旅游养生、还能赚钱”,你第一反应是羡慕,还是害怕?
近日,拉锯一年多的审判终于落槌!大连山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案一审判决出炉:其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周志峰因犯集资诈骗罪、洗钱罪,被判无期徒刑,终身剥夺政治权利,个人全部财产也被没收。公司高管王长东、鲁红也分别获刑十六年、十四年,并处罚金。
他们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超244亿元,波及数十万老年人,成为近年来最大规模之一的康养金融骗局。
是谁在掏空你爸妈的退休金?
这家公司,既不靠投资赚钱,也不靠旅游盈利。它真正的“生意经”是什么?
首先山海集团的第一步,是打进老年社交圈。
一开始发鸡蛋送毛巾,老人来了听讲座,讲座内容围绕“健康养老”“科学旅居”展开;台上讲师打着“国家政策支持”的旗号,台下是被称为“家人”的中老年听众,气氛温情感人。
图源:网络
在建立起初步信任后,公司开始组织“康养游”体验,费用低至几百元,线路包括海南三亚、山东威海、辽宁丹东等沿海城市。
图源:网络
旅途中穿插“考察康养基地”与“企业参访”,工作人员宣称“只对内部会员开放”,营造出“稀缺、优质”的服务印象。
图源:网络
最关键一步是“会员制”推介。山海推出多种价位的“旅居会员卡”,3万元起步,最高超过100万元,按投入金额不同赠送海参、保健品、疗养天数、以及所谓的“养老资产返利”。
宣传口径通常包含三项承诺:本金安全、高额返利、终身疗养权,部分营销话术中还出现“年化收益超20%”“5年翻倍”等说法。
这类项目对老人而言,看似“养老 理财”两不误。
短短几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康养公司”山海集团,迅速在老年圈“圈粉无数”。其招商网络也逐步铺开,全国多个省份设立分支机构、合作门店。
在老人们眼中,它是高端养老的代表,是“幸福晚年生活”的代名词。
情怀包装下的空壳结构
山海集团打出的旗号很简单:养老、健康、幸福晚年。仅仅几个词,就戳中了老年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需求。
他还强调“养老”不仅是服务,更是社会责任,是民族复兴的“幸福工程”。老人被情怀打动,子女也因此逐渐放下警惕。
但“工程”的背后,却是一场以情怀为外衣、以诈骗为内核的资金骗局。
山海集团旗下注册了多个“康养子品牌”,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跻身成为康养产业的“行业龙头”,但不少网友举报,其大部分分店没有稳定的实体运营,多数“基地”租赁临时设施,宣传图用的是P图甚至假地址。
图源:天眼查
由天眼查可看出,山海集团某子公司经营场所是无法联系的,更别提服务能力。
比起服务本身,山海集团更热衷的是“卖卡”。
所谓“康养权益卡”,动辄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张,承诺包括长期疗养、免费旅游、定期返还本金,部分产品还赠送营养品、参茸药材、昂贵的保健仪器。
图源:网络
据法院查明,自2015年9月至2023年8月,山海集团通过散发传单、组织旅游、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方式,吸引大量老年人参与集资。
在未取得任何金融许可的情况下,公司虚构“资产雄厚、年产值数亿元”等信息,隐瞒自身经营困难,承诺高额返利,诱导投资。最终造成244.19亿元的非法集资。
图源:央视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名称与“山海集团”极为相近、运营模式高度雷同、同样有过新三板挂牌经历的旅游公司——山屿海集团,近期也被立案了。
2025年4月27日,杭州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山屿系”在杭分支正式立案侦查,目前案件已由上海、杭州两地警方联合介入,公司多名相关责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图源:上海公告
据业内人士称,这种“康养 旅居”为外壳的模式,在业内不是新鲜话题,其套路早已形成闭环:
1、前期用送鸡蛋、送体检、健康讲座、免费旅游吸引老人进场;
2、中期组织疗养游实地体验,安排专业讲师洗脑式讲解“幸福工程”“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口号;
3、最后引导签约充值,打包销售高额权益卡、投资套餐、项目股权。
老人一旦进入这套闭环,很难抽身,一些老人不但拿出养老积蓄,还动员身边亲友一起“发财”。
但到最后,钱进去了,服务没了,退款无门,责任人失联。
图源:网络
那些看似温情的“健康服务”、“贴心接送”的旅游福利,最后成了诱导中老年人倾囊投资的“陷阱布景”。
图源:网络
更讽刺的是,山海早在2015年就因违规宣传、虚假承诺被多地监管部门处罚过,但由于频繁更换法人、更改注册地、拆分业务主体,监管始终难以穿透。
更因为“康养扶贫”“响应国家战略”的宣传套路,一度获得某些基层组织的场地支持,无形中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信任背书”。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退烧药一度成为紧缺资源。当时,山海集团通过官微发布在大连地区主要线下门店免费发放5.8万片退烧药。
这一举动,进一步增强了其在目标群体中的正面形象与信任度。
图源:山海集团官微
以至于后来在警方通报案件详情之后,仍有部分老年人难以接受被骗的事实,为山海“喊冤”!要求企业继续履约、恢复运营。
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山海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通过情感沟通和社会形象塑造,已在部分群体中建立起很强的信任黏性。
图源:网络
也正因如此,一些企业试图将“山海模式”视为可复制模板,借老龄化趋势打“亲情牌”,挂靠政策口号,在监管尚未完全覆盖的空隙中加速布局“康养旅居”赛道。
康养行业风口之下
真健康还是真割韭菜?
“银发经济”,正成为资本市场最香的那块蛋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15.6%。
图源:国家统计局
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也在快速上升,大部分老年人普遍拥有稳定养老金、住房和可支配储蓄。
这个群体消费意愿强烈、健康关注度高,对旅游、康养、营养品、医疗服务等支出持续增长。
这一庞大的需求,催生了万亿元规模的银发市场,康养旅居、智能健康管理、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成为投资风口,吸引了房地产、互联网、保险、医疗等多个行业巨头竞相布局。
图源:网络
但需求越热,泡沫越多。老龄化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赛道,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议题。
资本逐利的本性与老年人天然的风险承受力差、信息不对称之间,本就存在巨大张力。
“山海系”项目爆雷,揭示的不是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深层风险:
一方面,政策红利与舆论宣传为“康养旅居”赋予了“朝阳产业”与“社会公益”的双重光环,许多中老年人天然信任,监管也常常“以发展代替审查”;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以“旅居 养老 理财”打包销售高价权益卡,本质上却并没有服务能力,资金回报只能靠不断拉新,演变为典型的“资金盘”。
图源:网络
更严重的是,老年群体维权能力较弱,即便发现问题,也往往已深陷其中、损失惨重。
归根结底,“养老”不是一门割韭菜的生意,而是关系亿万人生计和尊严的公共命题。
要想让“银发经济”真正跑出健康曲线,必须回到最基本的两个关键词:透明和监管。
当健康成为卖点,投资变成套路,韭菜就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
中老年人的每一分钱,可能是几十年辛苦存下的养老底线。一旦失守,代价是整个家庭的崩塌。
写到最后
山海和山屿海的接连爆雷,是康养旅居行业的“警钟”:一旦把理财利润当主营,把会员费当现金流支撑,终将栽在高期待下严峻现实里。
几万名被骗的老人,不仅失去了钱,更对养老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失去了信任。
面对打着“幸福养老”旗号的高收益项目,老年群体更要保持警惕,避免冲动消费和轻信承诺。
尤其是涉及大额支付或投资决策,哪怕再信得过的讲师、再热情的“客服”,也应该停下来,先问问子女、再查查资料。多一个电话、多一次沟通,可能就能少一次被骗。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最新金融骗局企业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