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55年大授衔出名的将军县是兴国县,而非最早的井冈山?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毛主席亲自颁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勋章,其余将军由国务院主办,周总理主持。

其中总共授衔了1052名将军,来自兴国县的就有56人。肖华、谢有法、陈奇涵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

在兴国县这个仅有28万人口的小县中,15岁、45岁以下男子,除了残废的,都扛起枪走上前线,其中许多模范区,90%的青壮年入伍,先后有8万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

毛泽东、朱德创建的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8万红军中有2.7万是兴国县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只有2000人,等于长征每走一里路就倒下一名兴国人。

为何兴国县革命激情如此高涨能成为开国第一县?而非最早革命的井冈山?

摸着石头过河

1956年9月的八大上,毛主席回忆革命,曾实事求是地说:“我在井冈山时搞的那个土地法很蹩脚,完全算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十几年后。毛主席再次提到这部土地法时,又明确指出它的三点不足:“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总归有几个错误: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而是没收一切土地。土地所有权最后属于政府而不是属农民。还有就是禁止土地买卖。”

严格地讲,当时的《井冈山土地法》受苏俄革命时的“土地国有”制的影响较深,没收地主的田地后归公,属于苏维埃政府所有,只交给农民耕种,而不是分给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也不允许买卖,当地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自然就不会太高。

红军中出身井冈山籍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正在于此。而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是——善于迅速修正错误,弥补不足。

1929年1月,毛主席、朱老总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突围,于这年4月到达了江西南部的兴国县。

毛泽东第一次到兴国县,当即对这里进行社会调查,并迅速召开干部会议,再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在文昌宫,他很快制定了一对部新的土地法——《兴国土地法》。这部土地法同《井冈山土地法》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打破苏俄模式与国情相结合,不再机械的没收一切土地,而是只没收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耕种。

这等于是直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土豪、分田地”。

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公家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

正如毛主席当时所说的:“红军士兵有了阶级觉悟,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常常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兴国土地法》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英雄的革命老区兴国县掀起了参加革命的高潮,成为被毛主席誉为“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也是全国最有名的“将军县”之一。

结语

历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影响,走进如今兴国县的将军园内,挂满一幅幅英雄事迹的长廊熠熠生辉。

回到当初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你会发现娃娃司令肖华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还有上将陈奇涵:“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宁当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官……”

向革命“将军县”兴国县致敬!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集么律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