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畅律师:大多数离婚的原因,实际是经济共同体崩塌

有一次,和一个男性朋友聊天,聊起最近几年经济环境不好,离婚率上升的问题。

他很诧异,说离婚难道不是感情不好吗?

我笑了笑,老公不拿钱回来还整天在家躺尸玩手机,哪个老婆会对这样的男人有感情?有感情也要变仇人了……

他感叹道:是啊,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根据我办理离婚案件的感受,抛开婚外情、婆媳关系这两个情节,剩下的离婚案件,但凡“离婚”是由女方提出来的,大多数都是跟经济问题离不开的。

高失业率导致家庭结构遭受冲击,尤其是当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男性失去工作,且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难以重返职场时,家庭经济危机便随之而来,进而引发男女家庭地位的失衡。这种失衡会使得男性在精神上再次遭受打击,被社会和家人双重否定,如若内核不稳,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沉迷于玩手机打牌-消极厌世的负向循环。而女性会经历从淡定支持到假装淡定再到无法忍受的心路历程,一开始希望男性能够调整心态,然后指责他们不能为家庭做贡献,整天在家躺尸,最后失望、冷暴力。然后坚决地走向离婚。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离婚登记63万对,较去年同期增加5.7万对。结婚登记数量进一步下降,离婚登记进一步上升。

如果说结婚登记的下降,跟适龄适婚人口的下降有关,那么离婚登记的上升,跟最近几年经济大环境的萎靡绝对脱不开关系。

被误读的裂痕:情感表象下的经济塌方

在婚姻纠纷的司法实践中,一个吊诡的现象始终存在:超过九成的离婚案件以"感情破裂"作为法定事由,但调解笔录中却频繁出现"房贷还不上了""孩子学费交不起""老公不务正业没个正经工作,几乎不拿钱回家,家庭开支全靠我一个人,我要他干嘛"等经济性陈述。

笔者基于2021—2025年间代理的数十件离婚案件分析发现,100%的起诉状将"感情破裂"列为唯一事由,但90%的当事人都在谈经济矛盾是触发诉讼的直接诱因。

这种"诉因错位"折射出婚姻法律制度对经济要素认知的滞后性。

(一)经济危机引发的婚姻"多米诺效应"

以某互联网公司中层王某的离婚案为例:38岁的王某在2022年行业寒冬中被裁员,其每月需偿还2.3万元的房贷却连续半年求职未果。妻子一开始是鼓励丈夫,最后发现丈夫一味消沉,天天在家玩手机打游戏,慢慢地开始指责丈夫没有家庭责任感,不分摊家务,不承担家庭开支,每天就知道游手好闲。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双重爆棚的王某指责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只顾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一味攀比,双方爆发激烈冲突,最后提出"离婚"方案。这种"经济失能-消费降级-情感破裂"的传导链条,在笔者代理的案件中占比很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男性经济支柱地位动摇时,配偶的"经济容忍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男性失业导致的离婚案件中,配偶在失业后6个月-12个月内提出离婚的比例很高。

(二)婚姻作为经济合伙体的制度性特征

从法经济学视角审视,婚姻本质上是"以人身关系为表象的经济合伙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确立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形成的财产混同,实质构成"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关系。这种经济共同体的脆弱性在疫情后充分暴露:某制造业巨头因疫情订单骤减,负债高达2000万元。其妻在债权人紧逼之下,短短三日内便提出离婚,以求自保,确保孩子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三)经济依赖关系的结构性失衡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下,经济依赖往往呈现单向性特征。某法院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在男性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婚姻中,67%的妻子全职持家;而在女性年收入超过该标准的婚姻中,仅23%的丈夫选择退出职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危机时刻往往会成为婚姻存续的巨大挑战。

经济失能者的困局:性别角色异化

当婚姻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动摇时,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确立的夫妻扶养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常陷入"应然"与"实然"的断裂。

(一)"软性扶养缺失"的司法认定困境

34岁的张某案极具典型性:一位原地产策划总监因行业不景气,转行成为网约车司机,月收入骤减至5000元,与之前3.8万元的薪资形成鲜明对比。妻子陈某提出"要么找回月薪3万 工作,要么包揽全部家务"的“二选一"要求,实质是将经济贡献与家庭地位进行量化置换。这种"精神暴力"在法庭上几乎不可能得到认定,而现实中,男性失业后遭遇配偶冷暴力,远高于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司法救济的性别盲区。“精神暴力”在法庭上难以被认定,现实中,男性失业后所遭受的配偶冷暴力现象,相较于女性更为普遍,这凸显了司法救济在性别问题上的盲区。

(二)经济地位逆转引发的角色焦虑

在"双职工"家庭中,经济主导权的转移往往伴随家庭权力结构的重构。某科技公司程序员赵某在失业后主动承担全部家务,但其妻却以"无法提供情绪价值"为由起诉离婚。法院在调解阶段发现,赵某日均家务劳动时间达6.8小时,远超其失业前每日工作时长,但妻子仍坚持"经济贡献才是婚姻基石"的价值观。这种将婚姻关系异化为"经济绩效评估"的认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产阶层中具有相当普遍性。

如果一个男性只工作赚钱不承担家庭责任,妻子会指责“他完全不陪伴孩子,我们的婚姻状态跟单亲妈妈没什么差别”,但是一旦男性赚钱不多但是喜欢做家庭煮夫时,又会被妻子诟病“我不需要一个只会在家做饭,不能去外面赚钱的男人”。

婚姻契约:从浪漫主义到理性合伙

当"面包与爱情"的永恒命题遭遇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寒冬,婚姻制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法律既不应固守"爱情至上"的浪漫想象,也不能滑向"利益交换"的冰冷现实。

当婚姻从"情感共同体"异化为"风险共同体",法律制度必须回应这种现实变迁,同时又要警惕"过度理性化"对婚姻伦理的侵蚀。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起诉离婚的原因。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集么律网的其他内容。